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现将如下科技成果转让/许可信息进行公示。公示期15天,自 2021 年 11 月05日至2021年11月19日。如有任何异议,请于公示期内向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实名反映。
联系人:吴福贵
联系方式:025-84896168
地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明故宫校区逸夫科学院512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2021年11月05日
一、专利和科技成果
专利号:ZL201510334899.5
发明名称:单向陶瓷基复合材料任意加卸载应力应变行为预测方法
专利简介:该发明一种面向单向陶瓷基复合材料任意加卸载应力应变行为预测方法,目前属于行业前沿技术。由于陶瓷基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结构材料,国内外还没有高效的方法预测其任意加卸载下的应力应变行为,也未见公开的发明专利。Solti和李龙彪均模拟了单向陶瓷基复合材料在等幅循环载荷下的应力应变响应。他们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一致,但是无法给出任意加卸载下的应力应变响应。方光武等和高希光等基于纤维/基体间位移增量平衡原理发展了单向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摩擦模型,预测了循环加载下的应力应变行为。但是由于存在大量的数值计算,计算耗时长,这不是一种高效的方法。当前,如何快速预测单向陶瓷基复合材料任意加卸载下的应力应变行为是本技术领域重要而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它充分的考虑了基体开裂、纤维断裂、界面滑移和界面磨损等失效机理。提出了正反向滑移区的产生和覆盖规律,还给出了存在任意多个正反向滑移区时的应力分布和应变。
发明人:宋迎东;张盛;高希光;方光武
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利授权日:2015年06月16日
专利号:ZL201810986433.7
发明名称:基于电阻抗成像损伤监测的复合材料强度预测方法
专利简介: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电阻抗成像损伤监测的复合材料强度预测方法。其特征是:一、电阻抗成像损伤检测步骤:步骤1.1:制作电极,围绕被测结构件的四周组建用于连接电流激励和电压测量设备的电极阵列;步骤1.2:采集数据并处理,对被测结构件沿着边界电极施加多组激励,在施加一组激励的同时沿着边界测量得到多组边界电压;步骤1.3:利用EIT重构被测结构件电阻率,并显示分布图像;步骤1.4:实现损伤检测,利用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在受损时,其电阻率会相应发生变化这一自检特性实现。二、结构强度实时预测分析步骤:步骤2.1:量化并引入损伤信息;步骤2.2:预测强度。本发明的方法可由EIT技术对结构的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进行实时的精确定位和分析,且可同步、准确地预测结构件的剩余强度。给出了基于电阻抗成像损伤监测的复合材料强度预测方法。
发明人:高希光;魏婷婷;宋迎东
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利授权日:2018年08月28日
专利号:ZL201911020077.4
发明名称:一种陶瓷基复合材料流固耦合响应计算方法
专利简介: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陶瓷基复合材料流固耦合响应计算方法, 它考虑了固体域缺少能够描述材料变刚度、迟滞行为的高效本构模型以及材料变刚度、迟滞行为的固体域动力学方程求解问题。给出了一种陶瓷基复合材料流固耦合响应计算方法。
本发明属于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CMCs)流固耦合响应计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陶瓷基复合材料流固耦合响应计算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建立编织CMCs代表体元的有限元模型,并赋予纤维束合适的细观力学模型。步骤二:计算编织CMCs代表体元的有限元模型的加卸载迟滞回线,插值出任意加卸载迟滞回线响应,得到任意加卸载应力应变计算方法。步骤三:流固耦合界面上,通过CFD计算流体载荷,读取流体载荷并映射到固体结点上,并计算得到固体结点载荷。步骤四:基于步骤二得到的任意加卸载应力应变计算方法,结合显式动力学积分和步骤三计算的固体结点载荷,求得当前时间步的CMC结构的流固耦合动力学响应。步骤五:读取步骤四求得的流固耦合动力学响应中的固体结点位移结果并映射到流体结点上,求得耦合面流体结点位移结果,其中,流体域与固体域采用相同的时间步长。步骤六:根据步骤五求得的流体结点位移结果对流体结点位置进行更新,并转至步骤三进行下一个时间步的CMC结构的流固耦合动力学响应计算。本发明考虑了固体域缺少能够描述材料变刚度、迟滞行为的高效本构模型以及材料变刚度、迟滞行为的固体域动力学方程求解问题。给出了一种陶瓷基复合材料流固耦合响应计算方法。
发明人:宋迎东;韩栋;高希光;张盛;于国强
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利授权日:2019年10月24日
4.专利号:ZL202010875365.4
发明名称:一种旋转关节型工业机器人非线性动力学建模分析方法
专利简介:本发明属于工业机器人动力学建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转关节型工业机器人非线性动力学建模分析方法。其特征是:首先,将旋转型工业机器人建模为由体元件和铰元件组成的多体系统。其次,选取各关节转角值作为系统广义坐标,确定积分变量及其初始条件。第三,计算工业机器人体元件和铰元件的传递矩阵和传递方程。第四,计算总传递矩阵,结合边界条件,求解总传递方程,获得边界点状态矢量中的未知状态变量。第五,对动力学模型进行运动学分析,获得广义坐标的二阶导数。第六,通过数值积分,获得时刻的积分变量,直至达到期望时间。本发明在建立机器人动力学模型时无需系统总体动力学方程、系统矩阵阶次不随系统自由度的增加而增加,可大幅度提高机器人空间大运动非线性动力学建模与计算效率。给出了旋转关节型工业机器人非线性动力学建模分析方法。
发明人:李波;田威;崔光裕;廖文和;李宇飞;张霖;胡俊山;石瀚斌;梁爽;王俊;张苇
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利授权日:2020年08月27日
5. 专利号:ZL201911321940.X
发明名称:一种基于深度相机的飞机油箱三维重建方法与检测方法
专利简介: 本发明涉及一种点云匹配技术,具体的说具体为一种基于深度相机的飞机油箱三维重建方法和利用所述重建方法检测油箱的方法。其特征是:首先,通过结合量化(参数化)的点云颜色和几何信息,优化对精配准变换矩阵的求解,可克服现有算法在较多平滑曲面的情况下表现不稳定的情况;然后,使用基于点与点特征的粗配准方法,快速有效的保证精配准的初始位置后,结合了点云的颜色信息与几何信息的优化目标,使得精配准算法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最后,匹配迭代过程中对点云采用“由粗到精”的处理方式,可提高算法效率,减少了陷入局部最小值的可能性。
发明人:汪俊;龚小溪;曹轩铭;朱绪胜
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利授权日:2019年12月20日
6.专利号:ZL202010228294.9
发明名称:一种隧道断面收敛快速分析方法和装置
专利简介: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隧道形变检测中传统检测方法自动化程度不高、检测效率低下,不符合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需求的问题,发明一种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技术的隧道断面收敛快速分析方法和装置,它充分考虑了隧道的结构特点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测量领域的应用优势,给出了隧道断面收敛快速分析的方法和适应该分析方法的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形变检测技术,具体地说就是一种隧道断面收敛快速分析方法与装置。其特征是:首先获取隧道激光点云,针对隧道激光点云采用高斯映射拟合圆柱,获取隧道点云中轴线;然后,基于隧道点云中轴线截取单个隧道点云断面;对于单个隧道点云断面采用RANSAC圆拟合方法确定断面圆心;基于隧道断面圆心提取固定角度的断面左右两侧轮廓,对提取断面左右两侧轮廓分别进行圆拟合;最后,基于断面左右两侧轮廓拟合圆计算断面收敛,用于隧道形变分析。
发明人:汪俊;隆昆;鲁德宁
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利授权日:2020年03月27日
7.专利号:ZL202010597562.4
发明名称:一种用于飞机数字化装配的多相机组网定位标定方法
专利简介: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获取飞机的整体测量数据,需要对测量 传感器或者视觉跟踪进行全局定位,然后根据定位姿态将局部测量数据进行拼接,得到整体测量数据。本发明提出一种成本低、测量精度高的用于飞机数字化装配的多相机组网定位标定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本低、测量精度高的用于飞机数字化装配的多相机组网定位标定方法。其特征是:首先,确定定位对象,规划定位区域。其次,构建多相机摄影测量网络。第三,再测量场地中布置激光跟踪仪靶座作为全局控制点。第四,通过激光跟踪仪对全局控制点位置坐标进行测量。第五,根据全局控制点位置坐标测量值,构建全局测量坐标系。第六,测量场地中布置辅助基准点,通过多相机摄影测量网络对辅助基准点位置坐标进行测量。第七,通过点匹配算法求解出辅助基准点和全局控制点的对应关系。第八,将待测量点位置坐标与全局测量坐标系对齐,计算出待测量点的全局位置坐标。
本发明基于保证测量场精度对发射器和接收器的高性能要求,提出一种成本低、测量精度高的用于飞机数字化装配的多相机组网定位标定方法。
发明人:汪俊;杨建平;曾坤;刘炼;张伟
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利授权日:2020年06月28日
8.专利号:ZL202010433501.4
发明名称:一种超声振动辅助真空微蒸发镀设备
专利简介:本发明涉及蒸镀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声振动辅助真空微蒸发镀设备。其特征是:本发明在原有真空微蒸发镀技术基础上引进了超声振动辅助技术,不仅保留了真空微蒸发镀覆的基本功能,同时也能实现蒸发镀过程中对混合粉末的控制;本发明采用石墨电极对微沉积坩埚进行直接加热,减少电、热能损耗,使镀覆过程中坩埚内部温度均匀。
本产品用于芯片用金刚石/铜热沉的制造环节。在新型军用雷达、5G、能源汽车等高集成装备性能需求牵引下,芯片级和模块级电子设备向着功能一体化、尺寸小型化、结构紧凑化、高功率密度方向发展。新型电子设备的热流密度大幅度增加,特别是核心芯片的热流密度由传统的200-300 W/cm2向着1000W/cm2发展。超高的热流密度使得核心芯片的热控问题凸显,其使用寿命及可靠性呈指数型降低,高效散热成为核心芯片的“卡脖子”问题。本发明是解决金刚石/铜热沉的关键环境,相关热沉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其军用市场空间约50亿,民用市场空间超过1000亿每年。目前已经获得电科29所,14所和55所订货意向,项目亟待投产。
发明人:王长瑞;李治佑;李宏钊;敬奇;田威
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利授权日:2020年05月21日
9.专利号:ZL202010765957.0
发明名称:一种用于双机器人协同轨迹测量的串并联机构
专利简介: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双机器人轨迹测量技术存在成本高、便携性差、对现场条件和操作人员要求高的问题,发明了一种用于双机器人协同轨迹测量的串并联机构,它可以精确反映双机器人系统的协同度,并完成对检测数据的实时反馈、模拟修正等功能。
本发明涉及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双机器人协同轨迹测量的串并联机构。其特征是:包括第一并联机构和第二并联机构。第一并联机构限制着法兰盘沿着X、Y和Z方向转动的自由度,具有沿着X、Y和Z方向移动的自由度。第二并联机构限制着法兰盘沿着X、Y和Z方向移动的自由度,具有沿着X、Y和Z方向转动的自由度。第一并联机构和第二并联机构连接在一起使整个机构具有X、Y和Z三个方向移动自由度和转动自由度,从而实现双机器人姿态的精确测量。
发明人:胡俊山;喻强;田威;李明
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利授权日:2020年08月03日
10.专利号:ZL202011213026.6
发明名称:仿生象鼻机构、航母舰载机用传感拦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专利简介: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航母舰载机刚性拦阻钩挂索面积小,无操纵机构,拦阻钩与甲板摩擦,以及易挂索失效的问题,发明一种基于仿生象鼻技术发明航母舰载机用传感拦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它改变了传统拦阻装置的刚性结构,通过结构张力,将拦阻装置的展卷运动化作驱动板面的横向拉伸运动,既保持了拦阻装置所需的低复杂度与可靠性,同时增加了仿生象鼻多段结构的灵活性。
本发明属于仿生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仿生象鼻机构、航母舰载机用传感拦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仿生象鼻机构包括外骨架机构、内收放驱动机构和作动机构;外骨架机构采用仿生象鼻结构具备灵活弯曲的能力,包括N个通过副折板组件依次铰接的关节件,每个关节件上分别开设一供内收放驱动机构穿过的通孔,通孔的孔壁上固定一个支撑件,每个支撑件与内收放驱动机构的对称轴铰链依次固连;内收放驱动机构包括对称且铰接的两组内收放驱动组件,两组内收放驱动组件尾端铰接,通过作动机构收放带动内收放驱动组件绕对称轴单元翻转并在张力作用下带动内收放驱带动外骨架机构实现内卷和展开。
发明人:魏小辉;齐浩;彭一明;聂宏
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利授权日:2020年11月04日
11.专利号:ZL201610334868.4
发明名称:基于间隙缺陷识别的单向纤维增韧复合材料等效导热系数预估方法
专利简介:本发明建立了一种基于间隙缺陷识别的单向纤维增韧复合材料等效导热系数预估方法,用于研究单向纤维增韧复合材料内间隙缺陷对其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据此可以全面分析间隙缺陷的位置、数量、厚度等特征参数对单向纤维增韧复合材料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规律,为同类型复合材料导热系数高精度预估提供技术参考。
基于间隙缺陷识别的单向纤维增韧复合材料等效导热系数预估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对单向纤维增韧复合材料样本进行电镜测试,得到材料形貌微观结构扫描电镜照片(SEM照片);步骤二:对SEM照片进行图像分割,获取区分纤维与基体的二值化图像;步骤三:采用体分比稳定判据,进行代表性单元(RVE)最小尺寸判定;步骤四:设置随机RVE取样数目N;步骤五:依据最小尺寸在二值化图像中进行RVE的随机取样,并设置计数器n,n初始值为0,每取样一次,n增加1;步骤六:RVE微观结构信息提取与几何模型重构,同时根据图像识别确定间隙特征参数;步骤七:时间定温边界条件,进行RVE温度场有限元计算,获得RVE的平均热流与平均温度梯度,进而得到对应的等效导热系数;步骤八:判断RVE取样数目n是否达到N,若是,则继续下一步,若不是,则返回步骤五;步骤九:对系列RVE对应的等效导热系数进行统计分析,获得最终的导热系数预估结果。
发明人:毛军逵;江华;屠泽灿
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利授权日:2016年05月19日
12.专利号:ZL201410525485.6
发明名称:一种基于记忆合金的涡轮叶尖间隙控制系统的快速响应控制装置
专利简介: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记忆合金的涡轮叶尖间隙控制系统的快速响应控制装置,作用于机匣上,其包括记忆合金驱动系统和涡流管冷却系统,所述记忆合金驱动系统包括第一记忆合金丝、与第一记忆合金丝相平行间隔排列的第二记忆合金丝、活动板以及偏动弹簧,所述涡流管冷却系统包括安装于机匣上的涡流管、涡流管冷端冷却管路、涡流管冷端出口管路以及涡流管热端出口管路,所述涡流管包括安装于机匣上的且相间隔开的两个,所述涡流管与涡流管冷端冷却管路之间通过涡流管冷端出口管路相贯通连接,所述涡流管冷端出口管路和涡流管热端出口管路分别位于涡流管的两侧,所述活动板连接于第一记忆合金丝和第二记忆合金丝的上末端,所述第一记忆合金丝和第二记忆合金丝分别套于两个不同的涡流管冷端冷却管路内,所述第一记忆合金丝和第二记忆合金丝的下末端固定于涡流管冷端出口管路,所述机匣上设有两个相间隔开的加强肋,两个加强肋均位于第一记忆合金丝和第二记忆合金丝之间,且两个加强肋的高度低于第一记忆合金丝和第二记忆合金丝的高度使得两个加强肋与活动板之间相间隔开,所述偏动弹簧设置于活动板和加强肋之间,所述偏动弹簧的上末端连接于活动板上,下末端连接于加强肋上,所述偏动弹簧与第一记忆合金丝及第二记忆合金丝相平行,所述涡流管从风扇外涵引压缩空气进入,所述涡流管热端出口管路与安装肋法兰连接固定以保证第一记忆合金丝和第二记忆合金丝在不同状态作用过程中连接于涡流管冷端出口管路的一端能保持固定。
发明人:邓明;毛军逵;曾军;王钦钦;王鹏飞
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利授权日:2014年10月08日
13.专利号:ZL201610332825.2
发明名称:一种考虑纤维走向的编织复合材料涡轮叶片温度场计算方法
专利简介:本发明是一种考虑纤维走向的编织复合材料涡轮叶片温度场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建立仅包含叶片固体域的计算模型,并对其进行网格划分;步骤二:根据叶片结构特点进行区域划分,分为前缘区域、加强肋区域、叶身区域(压力面、吸力面),分别获得三个区域的外轮廓拟合曲线;步骤三:分别对三个区域的外轮廓曲线求导,即可获得叶片外轮廓线的切线方向,根据CMC材料编织叶片的结构特征,该切线方向即可视为当地导热系数主方向;步骤四:针对叶片内部的每一个网格节点,在外轮廓线寻找与之距离最近的网格节点,当外轮廓线网格节点足够多时,内部节点与对应轮廓线节点之间的连线即可视为外轮廓线的垂线,那么该内部节点与对应外轮廓线节点的导热主方向相同;步骤五:在获得叶片所有节点的导热主方向后,即其与计算坐标系的偏转角度,可以根据各向异性导热系数矩阵转换方法计算得到每个网格节点的各向异性导热系数;步骤六:将计算得到的各向异性导热系数赋给对应的网格节点,完成编织纤维涡轮叶片热分析中导热系数的设置;步骤七:给定叶片内外壁面的换热边界条件,进行叶片固体域模型的有限元计算,进而获得考虑纤维走向的编织复合材料涡轮叶片温度场。
发明人:毛军逵;江华;屠泽灿
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利授权日:2016年05月19日
14.专利号:ZL201810584417.5
发明名称:基于非均匀柔度分布尾梢的扑翼升力推力提升方法
专利简介: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型仿生飞行器气动效能的提升技术,是一种扑翼升力/推力的提升方法。具体的说,就是通过可变柔度的弹性尾梢来提升扑翼的推力/升力。其特征是:首先,在传统刚性扑翼尾部连接一个弹性尾梢。其次,通过调整弹性尾梢的柔度大小和分布情况,利用尾梢弹性变形改变扑翼表面的流场情况和气动力分布情况,从而提高扑翼的升力/推力。本发明建立了弹性尾梢的变形公式,通过边界条件和无量纲参数的建立及推导,得到了调整均匀分布情况下的弯曲系数和非均匀系数即可改变尾梢柔度大小和分布的结论。此外,本发明给出的模型还可以对不同柔度大小或分布的弹性尾梢进行研究对比,优选出气动性能最佳的扑翼。
发明人:林星箭;吴杰;李美萱
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利授权日:2018年06月08日
15.专利号:ZL201810299372.7
发明名称:一种基于非对称运动及涡相互作用的翼型推力提升方法
专利简介:本发明目的是针对现有扑翼飞行器的推力不足的问题,发明了一种基于非对称运动及涡相互作用的翼型推力提升方法,该方法利用非对称驱动和壁面效应,可以有效提高扑翼飞行器的推力。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非对称运动及涡相互作用的翼型推力提升方法,是一种仿生扑翼飞行器的推力提升方法。具体的说,首先考虑壁面效应,将扑翼置于壁面上方;其次增加扑翼的前后滑移运动,使其运动轨迹发生变化;同时调整扑翼沉浮运动模式,使其产生非对称运动。由于壁面的存在,扑翼脱落涡在与壁面接触后会反弹,再次与扑翼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扑翼周围流动发生变化,达到提高扑翼推力的目的。
发明人:林星箭;吴杰;李美萱
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利授权日:2018年04月04日
16.专利号:ZL201911009605.6
发明名称:一种强化微通道内多相流传热传质的微通
专利简介: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微通道多相流动中雷诺数小且表面张力作用显著,流体间混合强度和热交换效率低的问题,发明一种强化微通道内多相流传热传质的微通道反应器,它适用范围广,且无需额外的能量输入。给出了通过合理地布置微通道内壁面的润湿性来强化多相流传热传质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微通道反应器结构领域,尤其是一种强化多相流传热传质的微通道反应器。其特征是通过调节微通道内上、下壁面接触角的分布,来改变壁面对不同流体的粘附性并产生驱动力,从而实现对多相流界面形态和运动状态的控制。结合多相流传热传质的特点,通过增加相界面的接触面积和提高流场的速度脉动强度的方法来强化多相流传热传质。壁面接触角的变化则是通过在微通道内壁涂抹不同材质的疏水/亲水涂层来实现的,其中,疏水涂层的接触角变化范围为90o-150o,亲水涂层的接触角变化范围为30o-90o。本发明的微通道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且无需额外的能量输入,应用前景广阔。
发明人:张童伟;林星箭;吴杰
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利授权日:2019年10月23日
二、作价投资方式
受让方: 南京长江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转让/许可方式:无形资产投资
拟交易价格及价格形成过程:根据定价规定,以第三方评估为依据,定价3000万元作价投资。